WELCOME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陈代杰教授与李荣秀教授到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5年11月17日         作者:         访问:[]

 

为提高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生物药研发和产业化水平,20251112日实验室特邀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陈代杰教授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李荣秀教授莅临指导,并分别作题为《全球首创活菌制剂富硒长双歧杆菌DD98的高效制造》和《生物制造中的纯化技术》的专题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实验室副主任崔秀坤教授主持,实验室方向带头人、研究骨干、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并交流。

李荣秀教授围绕“生物制造中的纯化技术”展开深入讲解。他指出,在现代生物制药与生物制造过程中,下游纯化工艺往往占据总生产成本的40%70%,是决定产品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纯化技术(如层析、沉淀法等)的分类、优势与局限,并重点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发展的“仿生纯化技术”——一种模拟生物体内天然识别与分离机制的高效、绿色纯化策略。李教授还分享了多个基于该技术成功开发的新药与高值生物制品的产业化案例,充分展示了技术创新对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价值。

陈代杰教授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全球首创活菌制剂研发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他指出,基于益生菌与硒元素在人体健康中的双重生理活性,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微生物技术,成功构建并实现了高富硒蛋白长双歧杆菌DD98的高效制造。该菌株不仅具备优异的益生活性,还能高效富集有机硒,实现益生菌与硒物质的协同增效作用,在肠道健康、免疫调节及慢性病预防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陈教授还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实践体会与经验。

实验室教师与两位主讲嘉宾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此次学术报告会不仅拓宽了实验室师生的生物药物研发视野,也在药物产业化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实验室将持续加强与国内顶尖高校和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提高研发人员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原创性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陈代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微生物药物研发43年,研究领域包括: “从有到优”—突破重大微生物药物产业化关键技术;“从多到少”—训育不同微生物功能菌群,开发抗生素废弃物多级厌氧处理产业化技术;“从无到有”—抗耐药菌新药发现与机制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产业化成果“环孢菌素A生产新工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和“万古霉素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以及“依替米星与庆大霉素的联产新工艺”等三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专著4本、规划教材1本、主译3本,科普3本。现任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中国药典委委员。曾获上海市科技精英奖、谈家帧生命科学奖产业化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央企业优秀归国人员等荣誉。最近研究阶段性成果:富硒长双歧杆菌DD98实现产业化;制药废水绿色处理与菇渣高效微生物转化有机肥料实现产业化;抗耐药菌新型多黏菌素协同剂全面开展临床前研究。

 

李荣秀教授剑桥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在生物医药领域和癌症免疫治疗领域深耕近40年,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等30余项,在生物药高效纯化科学,免疫治疗肿瘤领域,开展了原创性研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在《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50项。近十年李荣秀教授团队潜心研究治疗癌症疫苗,评估了近30个从热门靶点到个体化靶点免疫治疗肿瘤效果,发现了靶点决定疗效的规律; 通过认知升维,看临床治疗癌症效果的限制因素有三点:全球约2/3新获批癌症药临床疗效不显著、药品获批时其科技已经严重滞后、肿瘤基因中仅有5%存在对应药品;李教授团队还建立了癌症药疗效分析框架三原则:靶点是否肿瘤绝对、治疗机制能否能根除肿瘤、疗效能否长期维持。利用该原则在癌症新药设计阶段判断临床疗效,避免到临床失败导致资源和时间浪费,提高新药研发效率。

 

 

撰写:赵燕群

摄影:王一帆

初审:崔秀坤

终审:王慧娟

关闭